辦公樓改造空間利用問題
作者:101空間設計 時間:2022-03-03 20:56
針對既有建筑、室內的問題,結合使用需求,以綠裝為實現(xiàn)目標進行辦公室裝修改造。整體設計在空間利用、室內環(huán)境質量、節(jié)材、節(jié)能、節(jié)水等方面作了深入考量。
改造原則如下:(1)充分利用樓宇現(xiàn)有條件,使功能在平面、立體上分布合理,相互關聯(lián)緊密,空間利用經(jīng)濟。(2)充分考慮外事接待、外來訪客與內部使用者三方的需求,對平面布局、聲學設計、采光、通風、智能化等方面進行革新與充分改造。(3)重視安全環(huán)保,運用綠色環(huán)保的裝修材料,盡力降低能耗,體現(xiàn)低碳節(jié)能觀念,實現(xiàn)分區(qū)、分項計量,滿足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的需要。以此原則指導具體的改造內容,表明將以綠裝為目標來進行設計,使該辦公樓成為現(xiàn)代與綠色兼具的辦公空間。
對室內方案設計來說,實現(xiàn)空間的高效利用是實踐綠裝的最直接、最重要的途徑。針對老舊建筑的狀況,我們在解決問題的同時,運用不同手法,賦予一個空間多種功能,使有限的空間能夠滿足更多的需求,并且將各種功能有序地組織起來,達到既能用又好用的目標。
1 調整流線,充分利用空間
充分發(fā)揮中央電梯廳的樞紐作用,重新組織南北兩側的交通流線;取消二層連接南北的跑馬廊,改為通過中央電梯側廳連通,消除辦公流線與禮儀空間的交叉;首層、二層局部挑空并配置綠植,臨窗布置沙發(fā),為訪客及內部辦公人員提供安靜宜人的等待、交流空間;原朝向首層大堂開門的衛(wèi)生間改向后開,進一步完善大堂空間形象。三層中央電梯側廳與大會議廳相對。大會議廳現(xiàn)狀有兩個問題:可容納人數(shù)不足,200 人以上會議需使用Ⅲ段多功能廳,而多功能廳各種功能并存,轉換成會議模式極為不便;休息廳為暗廳,兼具交通及展示功能,實際可供候會緩沖的面積不足。經(jīng)過重新設計,原有休息廳并入大會議廳,使大會議廳能容納 220 人以上;中央電梯側廳供候會緩沖,位于電梯廳前,位置合理,面積充足,采光好,可觀景。
2 空間功能轉換
在空間有限的條件下,通過功能轉換來滿足更多的需求??紤]到項目的性質和適用空間的條件,主要采用“時間差”的形式來實現(xiàn),局部采用“空間差”的形式。
首層大堂。首層大堂位置中正,平面方正規(guī)整,兩層挑高,且與中央電梯側廳連用,便于人流疏解(圖 1)。某部委在履行日常辦公職責之外,還擔負文化交流的責任,首層大堂具有多種功能需求。平面布置分為平日情景、迎賓情景、展覽情景、交流情景四種;在空間設計上充分考慮適應四種情景的需要;預留足夠的供電容量,整合電點位,適應靈活展覽;照明經(jīng)專業(yè)設計,點狀與面狀照明結合,分路分情景控制;風口與頂面造型結合,經(jīng)過特殊設計,可平穩(wěn)、舒適地送風至地面。各專業(yè)配合設計,通過智能控制系統(tǒng)統(tǒng)一管理,保證大堂能夠滿足不同使用需求。
標準層電梯廳前廳。將原有辦公室與走廊間的隔墻打開,形成半開放空間,來滿足樓層的休息、接待、會議需求;前廳與中央電梯廳相對,適合作為交通空間與辦公空間的緩沖;前廳與走廊間設活動磨砂玻璃門,平日玻璃門全部開啟,供停留、休息;若有接待、會議需要,玻璃門可全部關閉,既可保證私密性,又可保證走廊的采光。
辦公室。辦公樓使用者有午休的需求,考慮到辦公空間有限,午休的功能也采用“時間差”來實現(xiàn)。首先是利用每個辦公室都有的雙人沙發(fā),午休時可倚靠可躺;其次,依照不同類辦公室的空間條件,在空間允許處設置“壁柜床”,床立上墻,外觀與書柜成一體,午休時可放下。這樣同時保證了辦公空間的專業(yè)性和午休的舒適性。
標準層走廊。原標準層走廊為平頂,標高不足 2.35 米,加上長度長、采光不足,使用者感覺昏暗壓抑,強烈要求在此次改造中提高吊頂標高。但這一要求困難重重:走廊梁底最低距地 2.70 米,客觀條件十分有限;水、暖、電各專業(yè)設備均在走廊走管,新增智能化系統(tǒng)還要增加管線,如按原有平頂考慮,標高甚至要降低。
要改善走廊吊頂標高,只能采用局部提高的方式,在梁間吊頂?shù)壪蛏?。通過管線綜合,若所有管線翻梁,跌級間平頂部分過寬,比例不佳,標高提高也有限,整體視覺感受改善不大。在建設方的支持下,確定方案:走廊局部穿梁并加固,管線部分穿梁、部分翻梁;并將最占空間的風管一分為二;所有管線兩邊沿墻布置。吊頂分三部分,沿墻兩側最低,標高 2.40 米,中間部分底標高 2.60 米,局部跌級標高 2.85 米。跌級內為可開啟礦棉板,方便管線檢修;消防末端和燈具集中布置在跌級內,采用平板型LED 燈具,不占標高的同時,還有一些面光的效果。建成效果達到設計預期,使走廊的使用體驗得到極大改善。